大窑汽水,是不少北方人的童年记忆。
这个从街边烧烤摊杀出来的国民品牌,因其亲民的价格、土味的包装迅速出圈,成为近几年来中国快消市场的一匹黑马,甚至被网友亲切称为“中国最土饮料”。
然而就在近期,大窑饮品突然爆出了“卖身外资”的传闻。
36氪报道,美国私募股权机构KKR拟收购一家中国饮料公司85%股权,猜测是大窑饮品。一位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,“这笔交易谈了一年。”
对此消息,大窑方面回应称:不予置评。
作为近年来增长最迅猛的本土汽水品牌之一,大窑从内蒙古发家,靠餐饮渠道突围,2022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,成为国产汽水当之无愧的“扛把子”。
高速成长之际,国民品牌却被传出卖身外资,大窑汽水怎么了?
1.大窑初长成
时间倒回1990年,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街头,20多岁的王庆东蹬着满载汽水的三轮车,挨家挨户推销3毛钱一瓶的饮料。
这位年轻人不曾想到,三十多年后,自己会成为年营收数十亿的“饮料大王”。
大窑的故事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,其前身是军办背景的呼和浩特八一饮料厂,这家创立于1983年的企业曾一度濒临倒闭。
2004年,王庆东孤注一掷,抵押房产将其收购,两年后更名为大窑食品厂,名字的灵感来自呼和浩特东郊的“大窑文化”遗址。
中国汽水市场曾是一部残酷的“水淹七军”史。上世纪90年代,可口可乐收购武汉饮料二厂,拉开了“两乐”收编七大国产汽水品牌的序幕。彼时王庆东还在蹬三轮车送货,目睹了国际巨头如何用资本和管理对中国饮料行业进行“降维打击”。
在“两乐”垄断中国饮料市场的年代,王庆东找到了一个被巨头忽视的缝隙:餐饮渠道。
他发现,饭店老板们嫌弃汽水利润低,消费者又渴望有不醉人的“啤酒替代品”。于是,一款酷似啤酒的520ml大容量汽水应运而生。
当时没有人想到,这个缝隙将成为撬动饮料帝国的重要支点。
“汽水巨头们都看不上餐饮渠道,这给了大窑机会。”大窑饮品执行董事罗云曾如此坦言。
2.年销30亿
2014年,成为大窑品牌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。这一年,王庆东做出了三个关键决策:专注餐饮渠道、启动全国化战略、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。
大窑以差异化产品破局之后,更高明的是通过高利润空间吸引渠道伙伴:经销商利润率达20%以上,比竞争品牌高出5-10个百分点。
一瓶大窑汽水,进价仅3元左右,单瓶售价在5-7元,餐饮店从中获利远超可口可乐等品牌。
当时为了开拓渠道,大窑的基层代理商甚至在送货闲暇帮店主收拾桌子、倒垃圾,建立起紧密的客情关系。
草根智慧与渠道创新的结合,让大窑在国际巨头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。
厚积而薄发,2022年,大窑迎来品牌爆发期。
在品牌咨询公司华与华帮助下,大窑启动品牌升级,打造出“大汽水,喝大窑”的超级符号。
更关键的,是签下国民影星吴京作为代言人。一时间,从地铁站、电梯间到央视黄金档,带有吴京标志性笑容的大窑广告铺天盖地。
根据大窑官方公众号披露数据,2024年夏季,大窑在北京投放地铁广告就覆盖80多个站点、270多个点位,预估曝光16亿人次。
高举高打的营销带来惊人增长。据报道,2022年大窑销售额突破32亿元,是陕西冰峰的10倍,北京北冰洋的3倍。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,大窑挺进五环内是一个重要分水岭,它打破了北冰洋在北京牢不可破的神话。
大窑的渠道网络迅速扩张至全国31个省区市,拥有超千家经销商及百万终端网点。在西北部分地区,大窑甚至超越可口可乐成为区域龙头。
然而高光背后,危机悄然浮现。
3.全国化之困
王庆东的野心是打造一个真正的全国品牌。早在2014年,他就将公司定位从“中国北方餐饮饮品引领品牌”升级为“中国餐饮饮品引领品牌”。2023年,大窑宣布要用五年时间走向全国市场。
但全国化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。由于主打玻璃瓶装,运输半径受限,大窑不得不在全国建厂。截至目前,公司已在内蒙古、宁夏、辽宁、吉林、安徽、陕西、山东投资建设了七大生产基地。
这些是重资产投入,仅2023年在陕西建设的生产基地就投入了12.6亿元。重资产模式需要持续造血能力,倒逼大窑必须通过规模效应压低成本。
棘手的是,大窑的渠道结构严重失衡。2024年大窑官方披露过这样一份数据,85%以上的销售额来自餐饮渠道。
一位饮料行业资深人士指出,“过去几年大窑擅长的是餐饮渠道,但如果想有更大的份额突破,需要渗透零售渠道以及即时零售这些新兴场景。”
2024年,全国餐饮增速明显放缓,北京、上海甚至出现负增长。大窑不得不加速开拓KA商超渠道,而这意味着要与“两乐”正面交锋。
全国化的另一大挑战是区域市场接受度。
在北方市场站稳脚跟后,大窑将目光投向南方。2023年11月,大窑通过官方微信号发布向华南市场发展的计划,将南方作为2024年重点,但结果似乎不尽如人意。
吃宵夜烧烤会喝碳酸饮料,口感更爽;吃辣会喝豆奶、柠檬茶、酸梅汤、王老吉等,解辣。地域口味差异成为大窑全国化的隐形壁垒。
在山西太原,当地批发商坦言:“大窑卖得并不好,当地有太钢汽水。而饭店里,宏宝莱汽水卖得比较多。”
地域壁垒之外,过度依赖单一品类是大窑的另一大软肋。
尽管大窑官网宣称产品已涵盖碳酸饮料、果蔬汁饮料、茶饮料、植物蛋白饮料、能量风味饮料五类,但营收主要依赖碳酸汽水。在传统渠道,大窑的非碳酸产品渗透率明显不足。
行业趋势也在发生不利变化。尼尔森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碳酸饮料销售额同比减少7%,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21.2%下滑至18.5%,回落到2019年水平。与此同时,无糖茶加速奔跑,2023年即饮茶市场份额达21.1%,首次超过碳酸饮料成为行业第一。
面对变局,大窑在2025年启动“全品类”转型,推出益生元果汁汽水、“查元香”无糖茶系列和白桦树汁汽水等新品,主打轻养和年轻化。
然而这些创新面临同质化竞争。尼尔森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无糖饮料品类增速已从2021年的78%骤降至12.5%。冰峰、北冰洋等区域品牌也纷纷布局无糖饮品,市场竞争已成红海。
4.路在何方
面对全国化的资金压力,大窑的资本动作频频。
今年1月,市场传出大窑正筹备赴港IPO,计划募资5亿美元。但公司很快否认,称“暂未考虑IPO事项”。
如今,KKR收购传闻再起。这家管理6640亿美元资产的私募巨头,在中国有投资海尔、蒙牛、字节跳动等成功案例。
2025年3月,KKR联席CEO约瑟夫·裴(Joseph Bae)明确表示,非常关注中国“围绕国内消费与服务业的超高质量项目”。
如果KKR入局,将带给大窑三大价值:
其一,资金支持,缓解全国建厂的资金压力;其二,管理升级,提升供应链完整度及精细化管理;其三,资源整合,借助KKR的产业生态,加速渠道拓展。
可是,85%的股权收购比例,意味着创始人王庆东将失去企业控制权。这位持有大窑67.98%股权的创始人,此前对外资收购态度一贯坚决。
2023年11月,当传出可口可乐有意收购大窑时,公司曾明确表示:“作为纯民营企业,绝不会接受外资品牌控股或收购。”
事到如今,大窑汽水又爆出“卖身外资”的传闻,在打脸此前承诺的同时,也直接暴露出了国产汽水品牌的焦虑。
早在大窑之前,陕西冰峰意图走独立上市之路,北京的北冰洋则尝试借壳上市,可最终均告失败。对于区域汽水品牌而言,要想真正走向全国,资金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最大瓶颈。
眼下,站在资本与市场的十字路口,大窑面临艰难抉择:是坚持独立发展,在资金压力下蹒跚前行?还是引入华尔街资本,以控制权换取发展资源?
留给大窑的选择时间,已经不太多了。
嘉正网-股票配资电话-专业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app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